推进城乡一体化研讨会第二次会议

加快农业现代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有益探索

时间:2021-12-06 11:40:07 来源: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 作者: 点击数:16417

——在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第二次政策科学论坛的总结发言

   

2015年12月9日)

刚才,江苏华西村等10个来自乡村第一线的党委、党支部书记,结合改革开放30多年来本村的发展实践,谈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重要论述的体会和建议,讲的很实在、很生动,也很有说服力。我们听了以后,很受教育和启发。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广大农村先后涌现出了一大批改革和发展的先进典型。你们这些村,可以说就是这些先进典型的一些代表。你们所创造的改革和发展的先进经验,不仅有典型性,也有普遍性,是非常值得重视的。你们这些村,分布在全国农村不同的地方,虽然自然禀赋和其他条件各不相同,发展的具体路子和经验也各具特色,但都有着共同的特征。一是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相互融合,二是农业、工业、第三产业三大产业同时发展,三是集体经济与个体经济相互结合,四是各种生产要素相互联合,五是现代农业已初具轮廓,六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进步,七是经济发展与社会治理良性互动,八是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九是个人致富与共同致富相互促进,十是党政基层组织不断巩固。这些共同特点,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具体展示出了当今中国新农村新农业新农民的时代风貌,同时也昭示着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必定具有光明而美好的未来。

农村的先进典型,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艰苦创业、奋力开拓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真实写照,也是我国城乡发展一体化伟大实践的先行者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鲜经验的创造者。城乡发展一体化是我国全面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我国农村走向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农村经济、现代化农村社会的一场空前深刻的历史性变革,它不仅将是农村生产力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大提高的过程,也将是农村生产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大进步的过程。因为我国的城乡关系、城乡发展差距与鸿沟,总的来说是属于先进与后进的关系、是发展上的先进水平和落后水平的差距与鸿沟。这种落后,不仅仅是农村生产力水平和农民收入水平的落后,更重要更根本的是农村生产方式的落后,现在城市经济已是比较高度社会化的大生产方式了,而农村大多数地区的经济仍然基本上处于社会化程度较低的小生产方式。在党的领导下,经过几代共产党人和广大农民及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艰苦奋斗,最终将中国农村沿用了几千年的小农经济的小生产方式转变到社会大生产方式,将是对中华民族和中国社会的发展作出的一个史无前例的巨大贡献。总之,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中国农村要真正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然要实现从一家一户为主要经营单位的小生产、小农经济,走向广大农户联合起来、各种生产要素联合起来的社会化大生产、大农经济的历史转变,完成这一转变也必然是一个长期奋斗的过程。大家创造出来的先进经验,生动地体现了邓小平同志在上世纪90年代前后就提出的农村的改革和发展要有“两个飞跃”的思想,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重要论述的具有实践说服力的生动材料。

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中,各地农村的先进典型都注重强村富民、注重发展现代农业、注重城乡经济融合、注重生态环境整治、注重壮大集体经济实力、注重农村的经济文化社会全面进步、注重党政基层组织建设。其中有“五个结合”尤为重要:

一是坚持党的领导和人民主体地位相结合。这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党的领导下,充分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开拓发展路子,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解决发展中的难题。支持人民群众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不断使农村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道路越走越宽广。在农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坚持以农民群众为中心来发展各项事业。各地农村的先进典型之所以能够走出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子,都是得益于创造性地贯彻党的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得益于及时把党的方针政策转变为符合本地本村实际的发展部署和村民群众的实际行动。

二是坚持集体创业和体制创新相结合。这就是有一个带领村民集体创业的坚强领导班子,有一个促进集体创业的社会氛围,有一支带动集体创业的专业化队伍,有一套支持集体创业的措施和制度。通过体制创新,组织和引导村民把在集体创业中发展起来的企业逐步向园区集中、农业用地逐步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居住逐步向村社区相对集中,推动基础设施、就业分工、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相互对接,促进农村工业和农业的规模经营,提高资源使用效益,为城乡发展一体化不断创造新的条件。坚持以改革推进制度创新,解决了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等权益的实现和保障问题。有的以承包地换股、换租、换保障,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推进农村生产方式的变革;有的以宅基地换钱、换房、换住地,推进村民相对集中居住,推进农民生活方式的变革。坚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又坚持加强政府引导、调控、服务职能,使“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在农村经济发展中都能发挥各自的作用。许多农村先进典型在村民集体创业和体制创新的基础上正在实现就地城镇化。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难点和重点在农村,我国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难点和重点也在农村。农民群众始终是我国农村发展和建设的主体,始终是我国农村实现一切创新的主体。只有通过改革,才能不断完善和发展农村的生产、经营、管理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农民群众在农村各个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为农村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城乡发展一体化提供强大合力、活力和动力。

三是坚持个人致富和共同致富相结合。这就是要坚持以土地集体所有为基础的农村公有制为主体,实行农民承包经营和集体统一经营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既鼓励农民发挥各自优势,勤劳致富,又适应农业社会化大生产发展和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走集体化集约化经济的发展路子,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引导全体村民沿着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稳步前进。关于农村最终要以公有制为主体,要走集体化集约化经济的发展路子,邓小平同志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曾多次明确指出并加以强调。他说:“社会主义经济以公有制为主体,农业也一样,最终要以公有制为主体”,“农村集体所有制也属于公有制范畴”;“农村经济最终还是要实现集体化和集约化”,“仅靠双手劳动,仅是一家一户的耕作,不向集体化集约化经济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是不可能的”。在发展集体化集约化经济的进程中,要坚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努力发展优势特色经济。各地农村先进典型的实践经验表明,农民个人致富和村集体共同富裕,是完全可以结合和统一起来的,是相辅相成的,而应以发展集体经济为主体,以走共同富裕道路为方向。大家的经验也已充分说明,壮大和巩固农村集体经济实力,是解决好农村的团结、稳定、和谐和繁荣、富裕的基础一环。正如河南刘庄党委副书记刘名宣和山西贾家庄党委书记邢万里同志在发言中所说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没有强大的集体经济作支撑,没有共同富裕的发展理念作保障,那将是一句空话。”“集体有,跟党走;集体空,没人听;集体富,群众富,走的才是社会主义的路。”

四是坚持重点突破和协调推进相结合。这就是根据本地资源禀赋,发展符合本地实际的特色支柱产业,有水路的地方走水路,无水路的地方走旱路,水旱路不通的地方另找出路。先从某一个方面、某一个产业突破,然后逐步向多个方面、多项产业协调推进。这样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由经济发展到政治文化社会全面进步,形成一个生机勃勃、持续发展的崭新局面。这里的关键是要把握优势、统筹兼顾,立足当前、长远规划,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坚持习总书记和党中央提出的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

五是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相结合。这就是坚持以人民为本,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造福人民,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努力改善民生,不断促进农村经济繁荣、村民共同富裕、农村社会和谐。各地农村的先进典型,在发展经济、壮大集体经济实力的基础上,注重不断改善村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创造出了很多感人的事例和切实可行的经验。这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总结、交流和效法的。

今天,我们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联系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对改革开放30年多来的农村改革发展典型的先进经验进行交流和总结,就是要深刻认识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和重要标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快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体制机制,让全国各地农村的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促进城乡在规划布局、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方面相互融合和共同发展。着力点、关键点是通过建立城乡融合的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目标是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平等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化、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以及城乡产业发展融合化。这些论述体现了我们党领导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思想,体现了我们党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目标和思路,是我们党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指导思想。我们要结合总结和学习各地农村已经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的实践经验,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论述。

城乡关系演进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城乡关系大体经历着城乡依存、城乡分离和对立、城乡融合的历史阶段。欧洲近现代发展的历史已充分表明了这一点。那里的工业革命曾经造成城乡分离和对立,后来随着城乡社会化大生产的共同发展又逐步促使城乡走向融合。城乡关系一改变,整个社会的发展面貌也随着发生改变。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在改变城乡分离和消除城乡鸿沟方面,具有制度上的优越性和政策上的优势。可以预料,我国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过程,不仅是我国城乡社会生产力相互协调发展的历史过程,也将是我国广大农村生产关系、生产方式和亿万农民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的历史过程,必将成为我国城乡关系、工农关系实现历史性的巨大进步和整个中国社会实现全面飞跃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要坚持从党和国家工作战略全局增强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自觉性。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等各个时期的一个基本问题。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四个现代化,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和战略抓手。具体来说,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城乡发展一体化是巨大潜力和强大动力;建立新型的城乡工农关系,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攻坚克难的重要领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农民,是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需要着力解决的重大课题;推动不同区域、领域的发展在更高层次实现融合,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协调永续发展,城乡发展一体化是最关键的一环和最有力的支撑;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在自己手上,城乡发展一体化是最重要的保障。要清醒地看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村仍然是短板;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仍然是短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城乡二元结构仍然是瓶颈。因此,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事关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全局,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局,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长远历史意义。

要坚持农民群众在农村改革和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要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回应农民关切,实现农民利益,激活农村发展活力。要赋予农民公平的国民待遇,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推进城乡要素市场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社会保障一体化、制度供给一体化,促进城乡市场经济制度、产权保护制度、就业保护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生产要素配置制度、金融支持制度、社会治理制度的融合。要跳出就农业发展农业、就农村发展农村,进一步加强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城市对农村的带动,把广大农村建设成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要通过制度建设,畅通广大农民平等参与改革发展进程的渠道,善于总结和运用广大农民创造的新鲜经验,把亿万农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中来,保证广大农民的平等发展机会和共享发展成果。要通过国家和全社会采取多管齐下的措施,让农民群众切切实实地感到:农业是有奔头和大有作为的产业,农村是可以安居乐业的家园,当农民是一个体面而光荣的职业。

要坚持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一体驱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实质上是城镇与乡村优势互补、相得益彰、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进程,是不断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的进程。要坚持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坚持以新农村建设带动城镇化发展,以城镇化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城镇化的实质,是实现经济和社会现代化、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的深刻革命。要坚持以人民为本、为中心、为主体,既要着力构建城镇产业支撑体系,又要着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城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努力使已经从农村转移出来的人口市民化与城镇化同步发展。我国人口众多而城乡分布又不均衡,县以上的大中城市能安排的人口有限,生活在县以下的农村的人口数量多,这种国情就决定了我国城市化的重点,应该摆在县以下的城镇。因此,必须十分重视发展县域经济,加快培育县以下的各具特色的中小城镇。要促进农副产品多在县城、乡镇、村镇进行加工,延长农副产品在本县、本乡、本村的生产链和附加值链,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完善农民收入增长支持政策体系。要保护和发展各地农村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中小城镇,打造绿色、低碳、环保、舒适、美丽、集约的城镇生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把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把改善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和保护乡土文化结合起来,积极发展村民自治,加强农村社会治理,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尤其要注意加大对历史文化名村名镇的保护力度。要推动城市经济向农村融合,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建设美丽宜居农村。

要坚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优先方向。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归根到底是要通过发展不断解决好改善民生的问题,确保广大农民安居乐业。要把强村富民作为核心任务,通过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以加快农村发展步伐,实现城乡共同繁荣。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土地、劳动力、资金等资源配置效率,努力走出一条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要把要素平等交换和合理配置作为重要抓手,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促进生产要素在农村地区扩散。要把美化环境作为重要内容,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确保乡土文化的根不断,防止农村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要把党的建设作为重要保障,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创新农村社会治理,加强对农民创业培训、引导和服务,重视农业人才培养,发挥广大农村党员、干部和农业专门人才的骨干示范作用。(作者为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执行会长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时代安全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12345678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