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东城:以文化浸润城市
2019年2月,临近春节,北京城内年味渐浓,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家家户户喜迎佳节。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前门东区,沿草厂四条胡同步行察看街巷风貌,听取区域规划建设、老城保护、疏解腾退、人居环境改善等情况介绍。总书记强调,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文化底蕴毁掉了,城市建得再新再好,也是缺乏生命力的。要把老城区改造提升同保护历史遗迹、保存历史文脉统一起来,既要改善人居环境,又要保护历史文化底蕴,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老北京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胡同,要注意保留胡同特色,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前门东区,是北京老城重要历史片区,是千年古都深厚文化底蕴的重要体现。前门东区所处的北京市东城区,是首都功能核心区,也是北京文物古迹最为集中的区域:从永定门到钟鼓楼,7.8公里长的传统中轴线贯穿全区;历史文化街区占全区面积的1/4;北京市老城区内的三处世界文化遗产——故宫、天坛和大运河遗址玉河段都位于东城。
近年来,东城区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崇文争先”理念,走出了一条以文化为根基、为底色、为驱动的城市创新发展之路。如今的东城,漫步街头,平均每公里就能遇上三四个社区文化活动室、一个博物馆、两三处室外文化广场,再加上散落在大街小巷的剧场、图书馆、电影院……总有一处能让人放慢脚步,感受文化气息。以文化浸润城市,正在这片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城区精彩呈现。
“崇文争先”的实践探索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视察北京并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在这个时代课题中,如何传承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凸显北京历史文化的整体价值,是总书记一直强调的关键问题。
文化的力量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富强,不仅要靠经济实力,最终还要通过文化来展示。文化资源丰厚的东城区,古都文化、红色文化、创新文化、京味文化相互渗透、融合发展,传统与现代交织,历史文化传承与创意设计相辅相成。如何持续做好“文化”这篇大文章,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东城区反复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努力探索和实践文化与城市发展协同推进的有效路径。
2020年8月底,《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正式公布,明确东城区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的核心承载区,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点地区,是展示国家首都形象的重要窗口地区”,在推动历史文脉与城市发展融荣共生,积极助推全国文化中心、大国首都建设上承担着重要使命。“崇文争先”理念应运而生。
图为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文化服务专题展东城展区。“崇文争先”是东城的参展主题,诠释了东城区发挥文化优势,以“争先”的态度,努力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首善之区。 北京市东城区委宣传部供图 张传东/摄
“崇文”就是发挥东城文化优势,通过“文化+”,增强文化软实力并转化为发展硬实力,为城区建设提供强劲的发展动力与精神支撑;“争先”就是各项工作走在前列,以文化塑形象、增动力、提品质,努力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首善之区。坚持“崇文争先”,不但要全面抓好“崇文”,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做好文化这篇大文章,力争让“文化东城”成为弘扬文化自信,彰显首都形象的城市标识;还要充分发挥文化的牵引和支撑作用,努力探索文化引领城市发展的创新实践。
“崇文争先”理念,回答了像东城区这样一个文化资源集聚、地域空间有限的城市核心区应该如何发展的问题,凸显了东城在“都”与“城”关系处理、“舍”与“得”建设理念、“守”与“创”发展路径上的探索实践,改变了就文化说文化、就文化做文化的思维定式,为东城高质量发展明确了前进方向,注入强劲动力,使文化成为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深沉持久的力量。
按照“崇文争先”的总体要求,东城区努力构建“文在城中、以文化城、文城一体”的整体城市意象,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历史文脉与文化创意相得益彰,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新期待,全面扮靓城市文明底色。
以文化城,擦亮中华文明金名片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考察时说,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传承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首都的职责,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传承历史文脉,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总书记对首都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
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传统中轴线是北京市总体规划“两轴”中一轴的重要部分。为了保护、传承、利用好中轴线,东城区在申遗之路上力排万难,取得一系列实质性进展。
天坛是皇家祭天祈谷之所,1998年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由于历史原因,天坛内外坛曾长期被占用。而围绕在坛墙外还有大量建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简易楼,这些简易楼设施老化、电线外露、燃气安全隐患等问题严重影响着居民居住环境,也影响了天坛的外观。
自2015年起,东城区启动天坛周边简易楼腾退项目预签约,在全市范围首次亮出“一把尺量到底”的决心——全过程公开管理,房屋面积、补偿方式、签约情况等拆迁信息全部实时公示,居民随时查,标准“一量到底”。2019年8月31日,随着最后一户的签约,天坛周边简易楼腾退项目圆满收尾。
如今,周边居民生活条件得到改善的同时,被遮挡了半个多世纪的部分天坛老坛墙露出真容,重现了历史上天坛外坛的郊野园林景观。
以中轴线申遗为契机,东城区先后启动实施了社稷坛、太庙、皇史宬等33处重点文物的腾退,开展公交110场站腾退后绿地及御道恢复、永定门公园御道保护提升等风貌整治项目。全世界最长最壮观的中轴线,通过保护腾退逐渐熠熠生辉。
为了保护、传承、利用好中轴线,东城区以中轴线申遗为契机,先后启动实施了33处重点文物的腾退及风貌整治项目。通过保护腾退,中轴线重新熠熠生辉。图为居民在钟鼓楼广场踢毽子。 北京市东城区委宣传部供图 张传东/摄
在东城,中轴线还交织起另一条跨时空文脉——大运河。东城域内的玉河,始建于1293年,曾是元大都的漕运通道。自明清之后,玉河水量逐渐减少,20世纪从地图上消失。2005年,玉河历史文化保护工程获批立项,2009年正式开工,严格沿着古河道走向进行修复,同时对河道附近的胡同和宅院进行规范的整治修复。2015年初,随着玉河南区考古发掘逐渐完成,玉河作为京杭大运河重要航段的历史信息逐渐清晰。“十里藕花香不断,晚风吹过步粮桥。”沿着修复后的玉河南段行走,但见河水清澈蜿蜒,道路曲径通幽,两岸树影婆娑,周边宅院一新,体现出传统与现代的交融、动感与静态的和谐。
胡同,是北京老百姓世代生活的地方,曾安下多少家园,能记取几多乡愁。习近平总书记说:“北京的传统文化特色在哪里?就是胡同。如果北京的胡同都消失了,都变成高楼大厦了,还怎么记得住乡愁?我们搞现代化建设,既要把这个文化底蕴保留下来,又要让胡同居民过上现代生活,要把二者结合好。”
东城区作为老北京四九城的重要组成部分,辖区内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胡同和四合院众多。2021年初,东城区东四南、北大街综合提升主体工程完工。在环境整治提升工作中,秉承“保护性修建、恢复性修缮”理念,以20世纪60年代、90年代的老照片为参照,采用86万块老砖、18.2万块旧瓦,通过干摆、丝缝、淌白等各种砖墙勾缝工艺,加上“黑红净”、“铁红”等多种院门配色及门板楹联等一揽子方案,实现街道立面、建筑外墙、商铺橱窗、院落内里的“修旧如旧”。今天,这条历史文化老街不仅保存着“北古南新、多元并存”的肌理,还重现了“文风京韵、大市银街”的风貌,还原了老北京的独特韵味。
为了延续胡同的生机活力,东城不仅重新整治了胡同里外的生活环境和基础设施,还大力发掘出一批鲜为人知的胡同文化。比如,讲述北新桥信托商行年代故事的“北新典故”,展现九道湾胡同历史的“九曲寻幽”、“凉亭闲话”、“合院朝夕”等都跃然街面,成为北京城厚重历史与文化底蕴的生动印证。
以文兴业,做好“文化+”这篇大文章
新时代文化产业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给出答案,要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推动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在北京市委的有力指导下,东城区持续推动文化与各个领域创新融合,推动文化建设与城市发展融荣共生。2019年,东城区获文化和旅游部、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正式批准,创建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成为全国首批两个创建地之一。2020年,北京市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发展的若干措施》,24条先行先试政策重磅落地东城,以融合推动高质量发展,为致力于在新场景、新业态、新消费、新动能发展浪潮中成长的文化、金融、科技企业带来更多“东城机遇”。
北京希肯琵雅国际文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在2014年成为北京第一家中外合资的戏剧文化公司,为观众带来众多爆款作品。2019年,超级IP《德龄与慈禧》票务开售仅3秒钟,北京和上海14场演出票就全部售罄。2020年,因受疫情影响,戏剧文化行业面临巨大挑战。希肯琵雅总经理李丹表示,近300场演出停演,导致近3000万元的直接损失。为帮助文化企业渡过难关,东城区出台了文化金融贷款等一系列扶持政策。在希肯琵雅陷入困境时,东城区第一家文创专营银行——北京银行雍和文创专营支行多次到企业走访,认真和企业探讨发展规划。而此时,东城区又出台风险补偿金管理办法,既能助力企业融资,也能缓释银行部分风险。最终雍和支行以纯信用的贷款方式,为希肯琵雅办理了500万元无还本续贷业务,并下调了贷款利率,化解了企业的燃眉之急。
近年来,东城区坚定支持文化企业发展。自2017年起,连续5年,每年安排1亿元用于支持文化产业发展。2019年,“文菁计划”启动,新设立或新迁入的行业领军企业可获得一次性入驻奖励。经过多年培育,文化产业的璀璨群星从这里冉冉升起:在东城起步的锋尚世纪传媒有限公司运用世界前沿科技做出的灯光作品走遍国际盛会,光线传媒旗下彩条屋出品的原创动画电影成为现象级国漫,中国出版集团、中国教育出版集团和保利文化集团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2020年,东城区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249亿元,508家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平均人数达到5.2万人,累计实现收入1219.4亿元,地均产出位居全市第一,每平方公里营业收入41亿元,在北京市保持第一。
隆福寺,曾经繁华近600年的北京“旺地”,沉寂多年后,变身京城最有流量的艺术网红打卡地之一。“这里曾有北京最传统的小吃,也有从南方舶来的前卫服饰,还有三家电影院,依托隆福寺街形成了文化体验类的业态。我们对隆福寺的更新项目包括隆福大厦、隆福寺北里、长虹电影院、隆福寺东院以及隆福寺南坊等,占地约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8万平方米。”北京新隆福文化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辉介绍,隆福寺文化街区定位为“传统与现代文化交相辉映、中华与世界文明协调共融的世界级文化艺术消费目的地”。同时,隆福寺还将联动周边资源,共同打造故宫—王府井—隆福寺地区“文化金三角”。
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延伸了文化产业链,又集聚了大量创新人才。在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的进程中,东城区充分发挥“文化+科技”双向赋能,与北京市科委联合发布进一步加强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推进文化领域科技应用场景落地。作为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的中关村东城园,联动起中关村雍和航星科技园、天鼎218文化金融园,发挥嘉诚胡同创意工场、德必天坛WE国际文化创意中心、77文创园等市级文化产业园区示范引领作用,文化科技优势产业集群正在形成。
以文惠民,提升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东城区调研时指出,一定要把胡同的公共设施利用好,把胡同的公共服务搞上去,把文化内涵丰富起来,这样“我们的胡同就活了,就能让老百姓感受到胡同是个宝”。
在纵横交错的胡同深处,如何进一步丰富胡同的文化内涵?如何建设、运营让周边群众受益的公共文化设施?如何满足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要?东城区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积极利用各类腾退空间、引入社会资源,形成了包括美后肆时、朝阳门社区文化生活馆、史家胡同博物馆、更读书社等各具特色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间。
中国美术馆以北、古朴幽雅的美术馆后街中,白色时尚的“美后肆时景山市民文化中心”标识颇为亮眼。美后肆时,寓意“四季更新,四时更迭,美好永不间断”。朱漆大门内,两进四合院古色古香,青砖灰瓦的中式建筑由回廊相连,雕梁画栋,京味十足。这里地上一层、地下三层,面积达5400平方米,每天早9点至晚9点开放,无特殊情况365天不打烊。自2020年9月开放至2021年8月31日,这座老城区最大的市民活动空间交出了亮眼成绩单——1861场活动接连不断,惠及12万多人次。
周边居民唐蕾一家经常到美后肆时,老少三代一起在这儿过周末。她谈道,家里每位成员都能在这儿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活动,解决了“众口难调”的问题。孩子在手工体验中感到了乐趣,老人在传统手艺中找到了回忆,唐蕾也在这里的文艺活动中挥洒着汗水。
美后肆时充裕又精致的文化供给背后,是东城区在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机制上的全面创新。美后肆时位于景山街道,原是地铁8号线盾构工程用地,2019年工程腾退后,被改造为街道级的大型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在运营方面,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力量运营的专业化管理模式,让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精准化、多元化,市民们在四合院里开启了文化新生活。
北京东城域内的玉河,始建于1293年,曾是元大都的漕运通道。自明清之后,玉河水量逐渐减少,20世纪从地图上消失。近年来,随着对玉河及周边胡同进行整治修复,昔日玉河水穿街巷的美景重现京城,周边胡同居民也迎来了新生活。图为玉河景观。 北京市东城区委宣传部供图 王洋/摄
“南阳·共享际”位于南阳胡同6号,由老旧排练厅改造而成。在这里,人们不仅可以欣赏精彩绝妙的戏剧,还可以了解戏剧背后的生产过程,近距离亲近各种文化艺术。“南阳·共享际”负责人贾晓萌介绍,除了戏剧表演,南阳剧场还可以承办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从2019年10月试运营以来,举办了公益摄影展、读书分享会、戏剧大师讲堂等活动,“未来我们会努力开发剧场的各种艺术形态,为胡同居民提供更多近距离接触文化艺术的机会”。
如今的东城,人均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到2.1平方米,万人拥有实体书店2.06个,设施指标均列北京市第一。“十分钟文化圈”让居民不出胡同就能享受内容丰富、形态多样的公共文化服务产品。
以文育人,凝聚新时代奋进力量
漫步在东四街道的三至八条胡同,人们很难不为这样的景致着迷。安静整洁的老胡同里,影壁墙、廊架下、墙根处,姹紫嫣红的鲜花、爬蔓的葫芦、自搭的小绿景观……
“这些都是老街坊们自发建的。”东四街道二条社区“小巷管家”金大钧介绍。二条社区是典型的老旧平房区,多年前,社区居民烧煤取暖,在院里搭建了煤棚存储蜂窝煤。平房区煤改电之后,煤棚没了用处,杂物堆积,不仅让老北京的韵味蒙了尘,居民的抱怨也不少。
2016年初,一场“东四街道社区参与历史文化街区发展展望未来研讨会”,吸引了街道干部、社区工作者、居民代表以及物业公司人员约100人参与讨论。大家各抒己见,提出各类问题41条,反映最集中的就是胡同环境卫生脏乱差、大件废弃物清而不绝等问题。
针对问题,街道工委经反复研究后制定了利用周末休息时间进行卫生大扫除的方案。5年多来,党员带头,群众参与,“周末卫生大扫除”活动成了凝聚居民力量的重要平台。在老胡同的环境保护提升过程中,居民们自发成立“胡同花友汇”,以花为媒,调动了居民参与环境整治、还原公共文化空间的积极性。
“门前的空地变成了小花园,老街坊们内心有种自豪感,让大家都看看我们老北京的胡同有多美!”周边居民说,“改造的是环境,获得的是民心,保留的是传统,传承的是文化”。
用文化服务群众,用文化滋养生活,让文化成为解锁基层社会治理的密码。“小巷管家”让全体居民共同参与家门口的街巷环境治理,“小院议事厅”营造“里仁为美、睦邻乃大”的传统文化氛围,“社区专员”进驻社区办实事、解难题,“东城社工”成为社区“多面手”、百姓“定心丸”。一系列基层社会治理品牌诞生的背后,是文化与社会治理有机结合的探索实践。
文化建设是塑造灵魂的工作,必须承担起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要充分挖掘和利用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资源加强文化建设。”习近平总书记的话鲜明有力,为文化传承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东城区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建党初期的许多历史事件都发生在东城域内。东城充分挖掘红色资源,重点打造“觉醒年代”、“光辉足迹”、“历史记忆”、“文人志士”、“日新月异”5条游学线路,将域内13处革命活动旧址、54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的重点点位“串珠成链”,以“线下”游学、“线上”打卡的新方式,让党员群众在游学中感悟红色基因。
五四大街29号,西洋古典风格的北大红楼伫立路旁,大楼采用赭红色的砖砌成,青砖窗套,红瓦披顶。这里曾是国立北京大学的文科、图书馆及校部所在地。2021年6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央政治局同志来到北大红楼,参观“光辉伟业 红色序章——北大红楼与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主题展”,重温李大钊、陈独秀等开展革命活动、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酝酿和筹建中国共产党等革命历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北大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最早在我国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也是我们党在北京早期革命活动的历史见证地,在建党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要加强红色资源保护和利用,尊重历史事实,准确评价历史,正确学史用史。
在党史学习教育中,东城聚焦“八个学中做”,创新开发“党史e起学”微信小程序,推出“一单一图一卡一册一票”,为广大党员提供党史学习教育的线上理论学习平台、党性锤炼平台、实践交流平台,打造“行走的”党史学习教育“百宝袋”,营造了党史学习教育的浓厚氛围。
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伟大建党精神,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东城人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愈发昂扬。
行走在东城,仿佛在铺展一幅文化的卷轴,一寸寸品味京城文化积淀,一步步感受古都文明魅力。“文在城中”润民生、“以文化城”塑形象、“文城一体”绘明天,以“崇文争先”理念打造的“文化东城”,正在成为新的“金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