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12-06 11:29:05 来源: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 作者: 点击数:6563
河南省新乡县七里营镇刘庄村党委副书记 刘名宣
(2015年12月)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学者、朋友们:
大家好!
很荣幸代表刘庄参加今天的研讨会,对主办方安排这次交流学习的机会表示诚挚的感谢!我发言的题目是《坚持发展集体经济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下面分两个方面做一汇报,不妥之处,请予指正。
一、刘庄的基本情况及发展沿革
刘庄地处豫北平原黄河故道,紧临107国道和京港澳高速,南距省会郑州市60公里,北距省辖市新乡市25公里。全村现有372户,1799人, 1050亩耕地。村党组织为村级党委,下设9个党支部,203名党员;村民自治组织为村民委员会,下设民调委、治安委、监委会、物业办等;村民居住区分3个村民联组,6个村民小组;群团组织有团委、妇代会、民兵营。村集体经济组织为刘庄农工商总公司,有华星药厂、绿园药业、淀粉糖厂、运输公司、机械厂、农场、商业公司及大酒店等多个经济实体,形成了以高科技医药工业为龙头,其他产业配套发展的产业新格局,基本走上了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农民知识化、经济市场化、生活城市化、管理民主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轨道。
在中国社会数以万计的农村中,一个原本非常普通的小村庄,为什么能得以持续发展?
实事求是地说,应该怀念并感激曾为刘庄经济社会发展和村民幸福做出巨大贡献的带头人,原村党委书记史来贺同志,刘庄人尊称为“老书记”。他1930年出生,1948年任民兵队长,1949年入党,1952年担任刘庄村党支部书记,直到2003年4月23日,积劳成疾不幸谢世,在农村党支部书记的岗位上奋斗了整整51年。他一生人不离农村、身不离劳动、心不离群众。他在践行实事求是作风、巩固党在农村的阵地、发展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方面,探索创造了许多经验,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中组部曾把史来贺的名字与雷锋、焦裕禄、王进喜、钱学森列在一起,誉为“解放以来享有崇高威望的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2009年4月3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同志,亲临刘庄视察,要求中央有关部门应好好研究刘庄现象,总结刘庄经验,发挥好先进典型的示范引导作用,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为推动新形势下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提供坚强组织保证。2013年8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有关材料上作出批示:“史来贺的事迹很感人,在这次教育实践活动中可集中宣传一批各类党员干部正面典型人物,使大家学有榜样,行有示范。”2014年4月21日,在新乡市委、新乡县委的关注支持下,史来贺精神研究会成立,拟订并叫响“坚定信念,巩固阵地,求实创业,集体共富”的史来贺精神;创办《史来贺精神》杂志,搭建史来贺精神网站,其宗旨就是要歌颂史来贺同志先进事迹,弘扬史来贺精神,挖掘刘庄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方面的经验做法。
史来贺同志去世后,村民一致选举史世领同志为刘庄村新的党委书记。12年来,新的领导班子,继承老书记遗志,发扬老书记精神,团结带领党员干部职工村民注重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使全村经济社会事业,在原有基础上又有了新的跨越。刘庄先后被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模范村民委员会、国家文明村等荣誉称号。2014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5万元。村民全部住上了由村集体统一建造、配套齐全的现代化、智能化、花园式别墅。
全村14个姓氏,家庭幸福和美,人际关系和谐,真正过上了既富裕又幸福的美好生活。
二、刘庄发展集体经济建设新农村的主要做法
刘庄走上发展集体经济的道路,应该从1956年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开始;刘庄建设新农村应该追溯到1976年。近60 年来,刘庄集体经济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稳步健康地走到今天,探索出了“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以支柱产业为支撑、以共同富裕为目标、以加强党的建设为保障”的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道路。最主要的做法就是:坚持跟党走的理想信念,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坚持为群众谋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最切身的体会是:中央有个好政策,农村有个好班子,关键的关键是有一个好的带头人、领路人。
(一)始终坚持跟共产党走,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
刘庄之所以能成为全国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典范,成为农业战线飘扬50多年的一面旗帜,有一条基本经验,就是“不断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各项工作的核心。“农村要致富,必须建好党支部。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支部,支部看支书。”从史来贺到史世领,深知其道理所在,因此非常重视基层组织建设。史来贺说:“党支部是群众的领路人、主心骨。”刘庄党委在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上,始终坚持抓好五项工作:一是理想信念教育。史来贺生前常说:“信仰信念是个大问题。信仰信念搞不清楚,就像人走路没有目标和方向。”一心一意跟党走,坚持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挖掉穷根过上富裕生活。这是史来贺及刘庄人在长期的奋斗历程中,形成的思想观念和不懈的追求目标。二是政治思想教育。村党委经常组织职工村民学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四个全面”等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教育大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集体的思想,坚定不移地跟着共产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三是健全组织生活。村党委制定了民主生活会制度,党委成员4个月一次,支部成员3个月一次,党员每月一次,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重点是批评帮助别人,使党员干部真正起到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建立党员联系户制度,每个党员联系2—4户,每月至少到家庭走访一次,了解群众家庭和个人情况,听取意见、建议和呼声,及时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有效沟通,激发村民干事创业热情。四是抓好自身建设。坚持用人“三原则”:即业务精、政治强、威信高。强化廉洁自律,践行“三严三实”作风,用分配公平,处事公正的两个“公”字,换取群众的“信”字。五是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引导村民职工提高科学文化素质,遵纪守法,照章办事,勤劳致富。自觉抵制歪风邪气,树立新风尚。每年都要评选优秀党员、团员、文明职工、文明村民、文明家庭,使大家学有榜样,赶有目标。
1991年2月6日时任总书记的江泽民视察刘庄后,对刘庄的党建经验给予充分肯定并题词:“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走共同富裕道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解决了“有人办事”的问题,
(二)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大力发展集体经济。
“集体有,跟党走;集体空,没人听;集体富,群众富,走的才是社会主义路。”这是史来贺对发展集体经济重要性的形象表述。实践也早已证明,刘庄正是因为长期坚持“发展集体经济,实行专业联产承包”这一符合本村实际的经济模式,才把一个穷刘庄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先进典型。集体家底越来越厚实,村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也正是有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党的基层组织才有了强大的凝聚力。
刘庄发展集体经济,大体上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搞平整土地,科学种田,以农养农,使粮棉由低产变高产,解决了村民的温饱问题,也为刘庄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现在刘庄的1050亩耕地,第二阶段是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发展工副业,搞多种经营。先后办起了畜牧厂、冰糕厂、面粉厂、造纸厂、机械厂、食品厂。1980年成为“中原首富”,是河南省第一个小康村。第三个阶段是发展高科技,搞生物工程。1984年起步,选定医药制造项目,上马支柱型企业——河南新乡华星药厂,经过不断升级改造,拉长产业链条,规模越做越大,实力越来越强。刘庄经济社会发展从此步入了快车道。第四阶段是守业拓展,实现新突破。史来贺与世长辞的十多年来,新任党委书记史世领,时刻牢记“创业难,守业更难;要想守好业,必须创新业。”箴言,继续带领干部群众,面向全国,放眼全球在建成华星药厂三四五期续建工程之后,与沿海发达地区合作组建现代化高新企业——绿园药业有限公司,积极探索集体经济发展有效形式,实现了资本运营的新突破。
在改革发展集体经济过程中,史来贺和刘庄党委一贯坚持实事求是,不唯书,不唯上,不刮风,不跟风,一切从刘庄实际出发。这也是刘庄几十年来,总结出来的一条十分有效的工作经验。史来贺曾说过:“当干部要有主心骨,不能听风就是雨。”其实说的就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说来容易,真正做到的确很难。特别是在经常出现“一刀切”、“忽左忽右 ”大动荡、变革时期,要坚持实事求那更是不容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开放初期,分田到户的“大包干”体制,给多数农村带来了勃勃生机,对调动农户积极性,解决温饱问题,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在相对富裕的刘庄,当时已基本实现了农业机械化、水利化,70%的收入来源于工副业,三分之二劳动力已转移到二、三产业。如果简单的一分了之,势必影响大机械的管理和使用,也会引发许多新矛盾、新问题。怎么办?在面临全国以家庭联产为主这一大的背景下,刘庄压力可想而知。于是在全村开展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制订的农业政策是什么?刘庄的实际情况是什么?你认为哪种责任制更适合刘庄实际?这场关系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刘庄实际相结合的大讨论,最后经过全村18岁以上村民民主表决,终于取得了共识。大家认为,刘庄选择并建立的村级核算体制,基本符合刘庄生产力实际,为集体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根据这种情况,村两委决定,实行有创新的经济体制,概括为“集体综合经营、专业分工生产、分级承包管理、奖罚联产联责”。这一模式既保持了集体经济的优势,又吸收了“大包干”的优点,调动了各方面积极性;既巩固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地位,又建立起市场经济所必须的竞争机制,为集体经济发展注入了更为充分和旺盛的活力。
发展集体经济,解决了“有钱办事”的问题。
(三)始终坚持为群众谋福利,走共同富裕道路。
史来贺一直认为: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就要走共同富裕道路;一个村子里的乡亲,如果有人富得流油,有人住房吃饭都还不宽裕,那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更谈不上社会主义全面小康。为实现这样梦想,刘庄坚持按劳取酬、合理差别、共同富裕的分配原则,坚持改革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方向,让群众真正实现了既富裕又幸福。在分配政策上,既不搞平均主义大锅饭,也不搞两极分化,实行有差别的共同富裕。在刘庄,包括智残智障的 “弱势群体”,也和村民一样,享受公平合理的待遇。可以说,全村没有贫困户,没有冒尖户,只有集体共同富。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刘庄村的共同富裕,具体体现在老百姓最切身的住房、就医、养老和孩子上学四件大事上:
在住房上,刘庄从1976年就开始建设第一代新农村,自2000年起规划并建设了400套第三代住房,每户472平方米,人均120平方米——全框架结构,抗震强度大于八级,中央空调、信息网、路网、电网、轻音乐、集中供热供气、供排水、生活废水处理、休闲健身广场、中心花园、全天候安保监视系统等设施配置完备。刘庄人自豪地称之为“现代化、智能化、花园式农民别墅”。
在就医上,刘庄全村群众由集体出资,全部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村民看病,除享受国家新型合作医疗的各种优惠政策以外的费用,村集体全部报销。
在养老上,刘庄建立有适应本村现状的退休保障制度。村内退休人员除了享受50来项公共福利外,退休党员和60岁以上村民,每年发给退休金9000 元,其他退休人员退休金为7800元,未成年人也有一定的生活补助。
在孩子就学上,刘庄从幼儿园到高中全部实行免费教育。在1980年普及高中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投资2600 万元,建成从幼儿园到高中为一体的现代化教育园区,给子孙后代更好的学习,提供了宽敞、舒适、优美的环境条件。
上述这三个“坚持”,只是刘庄围绕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追求持续发展、富裕文明、和谐稳定目标历程中的基本做法,与上级领导、专家同仁们的期望和要求,可能还有一定差距。刘庄党委决心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以党的十八大和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按照十三五规划设定的目标,继续坚持抓好党组织建设,继续坚持发展集体经济,继续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为把刘庄建设得更加美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应有的积极的贡献!
最后,恳请在座各位长期关注、关心、支持刘庄的发展!热诚欢迎大家到刘庄参观指导!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