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城乡一体化研讨会第三次会议

中共贵州省委政策研究室 刘林国

时间:2021-12-06 14:35:04 来源: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 作者: 点击数:10830

着力培育贫困地方城乡一体化新动力

中共贵州省委政策研究室   刘林国


尊敬的,各位领导:下午好!

我来自贵州省委政策研究室。非常荣幸参加今天的研讨会,我想结合在贫困村任第一书记的工作实际,汇报一下带领群众脱贫攻坚,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具体实践,并从贫困村的视角对推进城乡一体化汇报一下自己粗浅的想法。2015年3月,我到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县素朴镇和平村任第一书记,明代思想家、教育家王阳明收录《古文观止》的《象祠记》的象祠就在这个镇上。这一年,我在村里宣传党的大政方针政策,帮助村里理清思路、发展产业、扶危济困,通过一年的实践,和平村生产生活设施得到改善,农业机械化程度明显提高,初步探索出发展产业促进增收的路子。

一、贫困地方城乡一体化的困惑

(一)贫困村缺乏城乡一体化的动力。一是自然条件差、城乡差距明显。和平村地处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山区,生态脆弱、石漠化严重、耕作条件差,交通闭塞、信息封闭、运输成本高。该村距省会贵阳一个半小时车程,每次从贵阳往返和平村,都会让我感到强烈的反差,体会到城乡一体化任务的艰巨。二是生产方式落后、村集体经济薄弱。农民习惯于传统生产方式,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农业机械化、商品化程度不高,种养殖结构单一,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村集体经济薄弱,属于典型的“空壳村”,村级经费支出全部靠财政补助,每月仅800元的工作经费,只能维持运转,无力为村集体、群众办公益事业。三是贫困面比较大。和平村有贫困户78户275人,贫困发生率21.7%,分别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7.4、16个百分点。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00元,分别全相当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的65%、42%。贫困户与多数非贫困户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别,尚处于普遍贫困的现象。四是空心化问题突出。该村40%以上的劳动力外出务工,30岁以下的年轻人几乎全部外出,留守儿童、空巢老人比例大,平时村里缺乏生机活力。最为重要的是,这些老年人大多安于现状,脱贫攻坚的愿望和信心总体上是不足的。

(二)贫困户推进城乡一体化能力不足。我们通过精准扶贫“四看法”,即“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力强不强,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来判断贫困户的发展条件和发展能力。一看房,了解农户住房条件和生活环境;二看粮,了解农户耕地、收成情况和生产生活条件;三看劳动力强不强,了解农户劳动力强弱和掌握生产技能情况;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了解农户小孩接受教育的情况,掌握其可持续发展能力。在此,我选取四组数据来说明贫困农户能力不足问题。一是贫困户通自来水、水泥路的比重不到一半,分别为29.2%和47.2%,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比较落后。二是近四分之三的贫困户拥有耕地、林地在5亩以下,且分布分散,很难实现规模种植,发展传统农业难以增收脱贫。三是超过七分之一的贫困户没有劳动力,近一半的贫困户常年有病人或残疾人。有病人的家庭,尤其是贫病交加的家庭,眼睛暗然无光,看不到希望。四是超过五分之三的家庭没有孩子上学,这些家庭大多是由于缺乏劳动力致贫;只有30%的家庭有1到2个孩子上学,可以看出,因学返贫虽然占有一定比重,但孩子就是未来的劳动力,这样的家庭是充满希望的。

二、贫困农村城乡一体化的实践

一年来,我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实践和探索:

(一)传递“好声音”,做群众脱贫致富的领路人。充分发挥长期从事政策研究,掌握政策及时的优势,采取召集村“两委”班子带头讲、召开群众大会集中讲、与群众拉家常渗透讲、入户串门单独讲等形式,向群众宣传中央和省委会议精神,讲解精准脱贫政策、我省实施的“33668”扶贫攻坚行动计划、省委“1+10”配套文件以及各种惠农政策, 带领基层干部和群众学政策、用政策,让群众明事理、懂感恩,增强贫困群众参与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和获得感。我同村干部一道,综合考虑产业培育、移民搬迁、危房改造、技能培训、大病救助等政策,结合贫困户实际,制定贫困户脱贫措施和发展计划,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

(二)精准施策,力促精准扶贫产业项目落地生根。城乡协调发展,产业是关键。驻村伊始,我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理清产业发展思路,明确扶贫攻坚的“作战路径”,制定“作战方案”,形成山上发展经果林、经济林,林下种草养禽、养畜,既调整结构、增加收入,又建设生态、涵养水源。同时,组建农机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既减轻群众耕地负担,又提高耕作效率,同时还增加集体收入,增强村委会统筹发展能力。目前,指导成立的农机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资产规模近100万,运营三个月实现盈利5万多元;实施了500亩晚熟红酥李种植、800亩核桃种植、5万羽蛋禽养殖、50头肉牛养殖。项目的实施,可使参与农户年均增收三到五千元

(三)扶危济困,解决群众急事难事。一是化解矛盾促和谐。通过入户走访掌握村内大情小况,化解矛盾纠纷,维护和谐稳定。村民张洪林对被取消低保户资格多次“大闹村委会”,我了解到该户已经买车、买房,不具备评定资格,即与包村干部主动上门,一边喝酒吃饭一边讲解低保评定标准,最后农户放弃申请低保户的想法。二是访贫问苦解难事。通过访贫问苦、捐款捐物,成为村民信得过、处得来的“好兄弟”、“好帮手”。村民李学桃住房破败不堪、极不安全,我筹集3.4万元委托村委会帮助修建了住房。老人听说我要结束驻村,紧紧地拽着我,要给我腊肉作礼物。三是便民利民增效益。我带领村干部建立和平村电商综合网店,开通惠农补贴资金领取、电费收缴、话费充值、网上购物、农资购买等业务,让农民基本做到证件村里办、农资村里订、费用村里交、补贴村里领,实现群众动嘴,干部动手,数据跑腿。

(四)多方支持,营造“大扶贫”工作氛围。积极争取行业和部门对扶贫工作的支持,协调社会参与扶贫,积极营造“大扶贫”格局。组织开展关爱空巢老人、留守儿童中秋联谊活动,组织城市家庭到所村里与留守儿童开展手拉手·献爱心活动,通过微信朋友圈募集善款、物资送到贫困农户家中。协调国酒茅台·希望工程助学金,资助贫困大学生顺利升入大学。

(五)树立典型,用精神力量感染人。典型的力量是无穷的。我注重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发挥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用一个好人带出一群好人,达到一花引来百花开的目的。我协调贵州电视台采访报道和平村继母邱成飞养育4个聋哑子女长大成人的典型事迹,于重阳节后在贵州电视台《新闻联播》栏目播出。大家口口相传,邱成飞老人的精神已经从村镇扩大全县,不断地影响着当地群众,全社会进一步形成尊老爱幼的道德风尚进,对解决留守儿童、空巢老人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着力培育贫困地方城乡一体化新动力

一年在贫困村亲身工作的实践,我看到很多扶贫项目以失败告终,了解到扶贫资金效益总体不高等问题。一个致富带头人告诉我,需要扶持的项目,都是没有生命力的。我感到贫困地方推进城乡一体化,面临巨大困难,既要外力推动,更需群众的内生动力,同时还要着力把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底给兜住,培育和形成贫困地方城乡一体化新动力。

(一)培育内生动力。内生动力对于贫困地区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要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鼓励他们奋发图强,走出 “人穷志短”的误区,探索内生式发展道路。一是大力发展合作经济组织、鼓励抱团致富。贫困农户掌握技术、运用信息、开展营销的能力不足,很难通过单打独斗实现增收脱贫。建议通过鼓励技术能人领办、集体领办合作社的发展模式,让贫困农民“抱团”致富。二是用好返乡力量。近年来,贫困地方不少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既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又缓解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社会问题。应引导和鼓励农民工带着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回乡创业,让他们愿回来、留得住、能发展。

(二)创新模式借助外力。外力对于贫困地区发展,尤其对于缺乏发展能力的贫困户,是一种雪中送炭的作用。建议主:一是创新互联网扶贫模式。目前,我们不缺爱心人士,缺的是爱心人士与贫困群众沟通渠道。建议深化互联网+扶贫的模式,鼓励开发手机扶贫APP,搭建企业、爱心人士参与脱贫攻坚的平台,让爱心企业、爱心人士能够方便、直接地参与扶贫。二是积极探索股权投资扶贫新模式。目前,脱贫攻坚的投入力度大,如何提高资金效益显得非常重要。应该把贫困户看着一种资源而不是负担,建议以企业为主体承担脱贫任务,把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注入龙头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社,赋予其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部贫的责任,实现企业与贫困群众共赢,有效推动脱贫攻坚。

(三)着力兜住因病致贫的底。贫困农民经济基础差,抗风险能力低,医疗费用特别是大病、慢性病治疗费用过高,导致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在贫困地区呈逐年上升趋势。在因病致贫的家庭缺乏生机、看不到希望。建议在县一级开展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慢性病患者门诊治疗实行医疗救助保障兜底试点,阻断贫困的延续。

以上汇报,如有不妥,请大家批评指正。欢迎大家到多彩贵州旅游、指导工作!谢谢大家!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时代安全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12345678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