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12-06 12:04:00 来源: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 作者: 点击数:5888
产业为基 就业为本 产城互动 城乡统筹
努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
--河南省新郑市城乡发展一体化工作情况汇报
中共新郑市委 新郑市人民政府
(2016年11月2日)
新郑市是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故里,隶属河南省会郑州市,总人口80万,其中户籍人口63万,下辖15个乡镇、街道和2个管委会。作为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县(市)和河南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县(市),我们按照“一基本两牵动三保障”的要求,遵循“以城镇集聚产业的规模和提供的就业岗位决定农村劳动力和人口向城镇转移的规模和城镇化进程”的思路,坚持“产业为基、就业为本、产城互动、城乡统筹”,积极探索,大胆实践,逐步探索出了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城镇化助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农业现代化,支撑和带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新郑模式”。通过近年来的探索与实践,新郑经济社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地区生产总值由2010年的388.8亿元增至2015年的615.6亿元,增长58.3%;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由18.8亿元增至60亿元,增长219%;固定资产投资由287.3亿元增至473.2亿元,增长64.7%;主要工业增加值由217.9亿元增至284.7亿元,增长30.7%。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市排名由52位升至45位,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排名由63位升至57位,全国财政收入百强县市由113位升至44位,跻身全国工业百强县市第75位,县域经济发展质量总体评价连续三年稳居全省第一。
一、统筹城乡空间布局,推进规划建设一体化。按照“发展规划定空间、土地规划定规模、城乡规划定布局”的原则,坚持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方针,以空间规划为引领,创新规划编制模式,加快推进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总体规划、产业布局发展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五规合一”,并在此基础上编制完善交通、电力、水系等专项规划,积极探索“多规融合”的途径,形成“一个城市、一本规划”的区域规划管理模式。一是以集约高效为理念,做实城乡规划。坚持以集约高效的理念指导城市建设,从优化区域空间布局入手,科学编制了《新郑市“三化”协调发展空间布局规划》等规划,初步构建了以中心城区、龙湖新城、薛店新市镇、辛店新市镇等为主的“两城两市镇和若干新型社区及特色保留村”的组团发展空间布局体系。按照“北部城镇化、南部田园化”的空间布局,北部区域规划发展商贸物流业,培育发展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等业态;中部区域规划发展总部经济、商业地产等;东部区域规划发展食品加工、生物医药和临空经济等产业;西南部区域依托自身农林资源优势,规划发展生态旅游、田园休闲等产业。同时,高标准编制农业和生态规划,努力打造有建筑的地方都是现代化的城镇和园区,没有建筑的地方是生态廊道、高标准农田和都市型农业生产区的现代田园城市风貌。二是以“六个切入点”为突破,打好城乡基础。把做好交通道路、生态廊道等“六个切入点”作为提升城乡承载能力的重点,统筹兼顾、以点带面,不断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规划建设了1500余公里的“十纵十横”干线道路、6.8万亩的生态廊道,全域通达、廊道配套的城乡路网体系基本形成,建成污水处理厂8座、在建2座,基本达到了市域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建设了日处理1000吨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和日处理580吨的垃圾填埋场,实现了全市“村收集、乡运输、市处理”的垃圾无害化处理。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连续15年位居全省县级市前列。三是以算好“六本账”为路径,建好城乡社区。市级层面算好就业岗位、粮食生态、社会保障“三本账”,统筹安排如何“保”的问题,以乡镇为单位算好土地指标、农民利益、资金运作“三本账”,在各自区域内统筹平衡。具体推进中,按照“六通十二有两集中”的标准,以比资产、比收入、比配套、比就业、比保障、比管理等“六对比”为引领,坚持“一个主体、四项权益”,政府不出一分钱,群众没掏一分钱,实现进入社区后农民资产大增、收入更高、生活质量更好、社会保障面更宽,壮大了集体经济和产业规模。以潮河新城社区为例,之前人均住房不足30平方米,固定资产不到2.5万元,集体资产为零;入住新型社区后,人均面积60平方米,固定资产达25万元,人均收入16540元,集体资产每年收入200余万元。目前,已建设孟庄镇鸡王社区、薛店镇常刘社区等安置区65个、安置房5.5万套、765万平方米,入住群众7.4万人。
二、统筹城乡融合发展,推进产业发展一体化。按照“三去一降一补”的要求,持续深化“双融入、双承接”发展战略,强化城乡产业联系,促进相互融合、良性互动、协调发展。一是突出产城融合,实现以城带乡。牢固树立协调发展理念,加快产城一体建设,形成了产业集聚区、专业园区、农民特色创业园互为补充、相辅相成、联动推进的发展格局。新港产业集聚区与新郑新区相邻,按照“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的思路,将食品加工、生物医药企业有序转移到新港产业集聚区南北组团,以产业发展推进城市建设,以城市建设促进产业发展;辛店煤炭循环经济产业园以煤矿塌陷区及扶贫搬迁为主体的人口和资源向镇区集中为契机,将化工、纺织等企业有序转移到园区,重点发展绿色建筑产业,为转移农民就近就业搭建舞台;其他乡镇根据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将建材、机械加工制造等企业有序转移到特色农民创业园。各类园区年生产总值占全市的80%以上,税收收入占全市的75%以上。二是推动转型升级,优化产业体系。以干道经济向园区经济转变、产业“小而全”向主导产业突出转变的“两个转变”为路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主导产业由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制品业等12个,逐步调整为以商贸物流、食品加工、生物医药为主,富士康配套产业、高端制造业和传统制造业提升为辅的“三主三辅”现代产业体系。近年来,成功引进IBM、华润等世界500强企业,共招引项目419个,到位资金506亿元,带动就业9万余人。2015年,食品加工、生物医药、商贸物流三大主导产业完成增加值56.4亿元、61.1亿元、226.3亿元,占GDP比重为55.8%,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91家,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企业24家、超5亿元企业69家。三是抓好就业创业,促进农民增收。坚持社区建设和产业布局同步,新型社区在“四临”(临城、临镇、临干线道路、临产业集聚区)基础上,在两公里内至少有一家规模企业作为产业支撑,认真核算每个社区的就业岗位,为每个家庭建立就业档案,通过政企协作为居民牵线搭桥、免费培训提升就业能力、提供公益性岗位解决“40、50”人员就业等措施,实现了农民充分就业;建立集就业服务、指导培训、劳动维权等于一体的市、乡、村三级就业服务网络,对城乡居民实行免费技能培训、免费推荐就业的“双免”工程,引导群众合理择业,通过政策扶持、信贷支持助力农民创新创业。以孟庄镇农民创业园为例,目前园区已建成12.5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入驻小微企业98家,其中返乡人员创业企业53家,占比54%。五年来新增城镇就业再就业岗位4.2万个,农民收入增加10%以上。
三、统筹城乡民生事业,推进服务保障一体化
在国家发改委、省、郑州市相关部门的支持指导下,借鉴外地先进经验,结合新郑实际,研究出台《关于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若干意见(试行)》和10个配套实施办法,为加快农民市民化提供科学有效的制度保障,着力实现城乡居民户籍管理一元化、社会保障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房屋产权同质化、就业创业同等化等“五化”目标。户籍管理一元化方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取消农业非农业户口区别,全面实行户籍“一元化”管理模式和居住证制度,凡入住新型社区的居民均视同城镇户籍人口,一律纳入城镇户籍管理,拥有与其他城镇户籍人口同等的市民权益;放宽城镇落户条件,取消乡镇和城区地域差别,调整完善农民进城落户政策,凡是在我市购房或经商、有稳定就业等符合条件的人员,本人及其共同生活的配偶、子女、父母均可以申请登记常住户口;具有稳定住所和就业的外来常住人口,经本人自愿可申请办理居住证,居住证持有人一律纳入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范围,享有与本市户籍人口均等的公共服务。截至目前,已为10.2万人办理居住证。房屋产权同质化方面,出台了《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完善住房保障制度的通知》等文件,完善以租赁补贴为主的住房保障体系,将农村居民和外来常住人口统一纳入城乡住房保障范围,确保农业转移人口和外来务工人员享受均等的住房保障;出台《促进农民进城购房扩大住房消费的意见》,制定农民进城购房优惠政策,鼓励引导灵活就业人员缴存公积金,积极组织农民和灵活就业人员团购买房,降低购房交易手续费,给予一定比例的购房补贴,降低购房成本,鼓励进城买房;为所有新型社区房屋办理产权证,实现同证同权,目前,已为龙湖镇公园大地、鸡王、宏基王朝等社区办理了大产权证。就业创业同等化方面,出台了《关于促进城乡劳动力就业创业同等化的通知》《关于支持农民创新创业和加强人才引育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将入住新型社区的农业转移人口纳入扶持对象范围,使适龄劳动人口享受免费技能培训、免费推荐就业,开展各类就业培训184期1.2万人,新增城镇就业再就业岗位9700个,转移农村劳动力3万余人。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建立覆盖城乡的城市、新市镇、新型社区(特色保留村)三级公共服务体系,加强新型社区服务中心建设;积极推进城乡均等教育,有序开展18所中小学校、幼儿园新建、改扩建工作,1.86万外来人员随迁子女在我市均等接受义务教育;开展经常化的社区群众文艺活动,大力推进“百千万”文化惠民工程,推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升级改造,新建、改扩建10个乡镇(街道、管委会)综合文化站、110个村(社区)文化服务中心,培育乡村文艺骨干1500余人,建成孟庄镇鸡王社区村史馆、薛店镇常刘社区村史馆等7个。社会保障一体化方面,出台了《关于实行城乡保障性待遇统一标准的通知》等文件,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加快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制度整合步伐,全市新农合参合44.2万人,参合率99.9%,60周岁及以上群众参保率达100%;将在城镇规划范围内和已入住新型社区的人员纳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覆盖范围,实现城乡“三属”统一按照城镇标准发放定期抚恤金等,保障民生底线公平,让更多困难群众享受到经济发展成果。
四、统筹城乡资源配置,推进要素保障一体化
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我们紧紧围绕破解“人”“地”“钱”等瓶颈制约,创新方式、科学实践,努力提高要素供给总量和配置效率。一是创新土地运作模式。在做好棚户区改造、土地增减挂钩、基本农田异地代保工作的同时,加大闲置土地盘活力度,加快土地利用“退二进三”,大力实施“2233”(资金到位后2个月内完成村庄拆迁、2个月内完成土地复耕、3个月内完成增减挂钩报批、3个月内完成供地)土地运营模式,实现土地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和政府效益最大化。对社会资本参与的棚户区改造,按照1:2.5安置开发比,土地要求自求平衡,对增减挂项目做到资金收支平衡,在市域范围内实现土地、资金的平衡。如对土地指标挂到中心城区新区和龙湖的乡镇,每亩补贴相关乡镇60万元,既解决了中心城区新区和龙湖镇建设的土地指标问题,又解决了农业乡镇发展的资金问题。以具茨山管委会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为例。具茨山管委会行政区域面积36平方公里,辖12个行政村(均为贫困村)、3087户、11807人,其中省级贫困村10个、郑州市级贫困村2个。具茨山扶贫搬迁项目共整理土地3500亩,500亩土地指标用于安置群众,1500亩土地按照每亩20万元的价格出售给河南耕富农业有限公司,可获得3亿元,剩余1500亩土地,由市政府统筹安排,向中心城区新区挂钩,按每亩60万元出售,可获得9亿元。同时,积极争取上级财政资金,按照郑州市扶贫资金每户3万元的标准对贫困群众进行补贴,共获批7500万元。未享受郑州市扶贫搬迁资金补助的家庭,按照不低于扶贫搬迁资金补助的标准,由市财政出资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公共服务配套,此项资金财政共需支出约3.6亿元。采用BT模式融资10亿元,引进企业参与扶贫搬迁社区建设。社区按体量进行商铺配建,总计6.3万平方米,预计收益2亿元。项目获益12亿元、上级奖补7500万元和社区商铺收益2亿元,共计14.75亿元,有效平衡政府财政支出3.6亿元及10亿元融资。二是实现资金良性循环。坚持“短期负债、中期平衡、长期受益”的原则,按照“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债券化、债券市场化”的整体思路,将国有土地、闲置房产、水电管网等优质经营性资产注入政府平台公司,按照“三不三平衡三个大幅度”(“三不”是指控制债务风险,市财政不为投融资公司做担保、投融资公司之间相互不做担保、投融资公司的专项资金不交叉使用;“三平衡”是指推动可持续运行,资产和负债平衡、现金流平衡、投入和产出平衡;“三个大幅度”是指强化政府主导能力,大幅度提高政府平台公司在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中的突出作用,大幅度提高政府平台公司在征地拆迁安置中的主体地位,大幅度提高政府平台公司在土地等要素保障中的运作能力)的原则,规范运营制度,科学规避风险,确保政府平台公司“借、用、还”良性循环,着力打造“一超三强”融资平台,新区投融资公司被大公国际评为2A+信用等级;拓宽政府融资渠道,探索建立镇级投融资平台,灵活采用银行贷款、信托、金融租赁、BT、BOT等多种融资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建设,近年来,累计融资200多亿元,有效保障了我市重大基础设施和新型城镇化项目顺利推进。
通过近几年的探索发展,在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过程中,我们体会到:一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核心。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发展思路,城乡一体化才能真正落到实处。二是必须坚持以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为目标。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是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必由之路。只有切实解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缩小城乡差距,提升群众幸福感,才能打开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新局面。三是必须坚持以释放内需为动力。城乡一体化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只有抓住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这一历史机遇,才能更好地促进地方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四是必须坚持以改革创新为保障。深化改革是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关键。只有坚持改革精神,深化体制创新,才能破除制约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打赢城乡一体化这场攻坚战。
借此机会,提几点建议:一是建议建立省级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国务院已经下发了《关于实施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若干财政政策的通知》,要求按照农业转移人口实际进城落户以及地方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情况分配奖励资金的原则,希望以省为单位尽快出台省级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奖励机制,充分调动地方政府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的积极性。二是建议加快推进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八次会议上,强调要加快推进经济发达镇体制机制改革,探索建立简约精干的组织架构、务实高效的用编用人制度和适应经济发达镇实际的财政管理模式,进一步激发经济发达镇发展内生动力。如我市龙湖镇建成区面积已达3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0余万人,仅靠一个镇级建制和一个管委会,已经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建议上级尽快出台相关政策,加快推进经济发达镇实施镇级市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