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城乡一体化研讨会第三次会议

桂林市委办驻全州县咸水镇白竹村第一书记 邹祎芹

时间:2021-12-06 14:39:37 来源: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 作者: 点击数:1267

愿村庄长成小镇

——桂林市委办驻全州县咸水镇白竹村第一书记邹祎芹论坛演讲


(2016年5月13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

大家下午好。我演讲的题目是《愿村庄长成小镇》。

非常感谢中央政研室薛宝生主任的推荐,让我有机会参加今天的论坛。我是中共桂林市委办公室派驻桂林市全州县咸水镇白竹村的第一书记,从2014年4月下村到现在已经整整两年,前不久结束刚刚第一书记的任职,即将奔赴下一个岗位。

下村之前,我一直在机关从事综合材料写作工作,从未有过乡镇、农村的生活工作经历。还记得下村第一天,连行政村和自然村都分不清楚,如果再提到生产队和村民小组,就直接晕菜了。下村以后,我用努力弥补经验的不足,两年来,没有辜负组织的嘱托,没有辜负乡亲们的期盼,没有辜负我自己的年华,除少数几个月份之外,基本做到每月工作25天以上。就这样,逐渐认识了解最基层的乡土社会,同时团结带领村两委班子,紧咬发展机会不放松,克服了无数艰难险阻,最终落实各类建设项目20余个,金总额突破1000万元,显著改善了全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到广大村民群众的支持肯定。从刚开始被嘲笑为“来镀金的城里姑娘”,到现在村民们认可的“我们白竹的女仔”,我把自己的心血和年华真正融入了这方水土,度过一段有笑有泪、脱胎换骨的难忘人生。在任期结束时,获得了自治区级优秀第一书记的荣誉称号;白竹村也两度成为广西电视台《第一书记》栏目的拍摄对象,其中第二次是作为工作成效显著的15个村庄参加回访拍摄。

今天,有幸站在这个论坛的发言席上,不仅是向各位领导汇报自己两年来的建设实践和思考,更希望得到各位领导专家的指点和帮助。这不是谦虚或者客套,而是我的肺腑之言和迫切刚需。我演讲题目之所以叫“愿村庄长成小镇”,主要是因为以下原因:

我所任职的白竹村,并非山高路远的贫困村,村子本身就是全州县咸水集镇所在地,交通发达,地理位置优越。咸水集镇面积很小,只有短短1.5公里左右的新马路,以及分布两旁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市场、学校等。咸水集镇上有超过70%的居民,户籍登记都是白竹村的村民。从1968年咸水恢复建乡到2014年撤乡改镇至今,村里很多大哥大姐,还经常提起咸水镇的土地都是从白竹村无偿划拨的,甚至还试图要回镇区内原先属于自己的土地。因此,在地缘意义上,白竹村的文化意识、民风民情、发展程度等,都对咸水镇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而我这个第一书记在白竹的建设实践,不仅是外来人员通过财政转移支付项目激活乡村建设力量的尝试,同时也具备了“以城带村,以村促城”内涵意义。个人认为,对白竹村而言,最好的发展模式是“镇、村相融”,不要再区分“你们镇”和“我们村”,把白竹纳入镇区统一规划建设,终实现从“生态乡村”到“优美小镇”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

就我个人而言,最开始下村是希望有平台展示能力,更快提拔,但真正投入到基层农村建设实践中以后,反而特别想把事做好做完,特别希望全力以赴争取政策,统筹资源,推动镇、村相融的城乡一体化发展蓝图。在这里,我也恳请在座的各位领导,给予我们政策或者课题方面的指导、关心和帮助。咱们中央政研室出台的所有政策,其实最末端的执行者都是乡镇甚至是村一级。“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我的工作就是最后把各种政策,结合当地实际,穿针引线缝成衣服的那根针。有没有一种可能,把我们全州咸水当成长期跟踪观察的一个样本,探索记录在中央各项政策的引导下,一个普通的村、一个普通镇,如何结合实际落实政策,最终能否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路径。

下面,我还向各位领导汇报下在白竹村担任第一书记期间的做法和思考。首先介绍下全州县咸水镇白竹村的大概情况。全州县的地理位置,如果从中原向南而行,它是湖广之尾;如果从广西向北进入湖南,它又是广西的北大门,也是岭南之首。从交通意义上来说,全州是楚尾粤头。全州县总面积4021.19平方公里,人口接近90万,共有18个乡镇,是桂林市行政区划面积最大、人口最多县。201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是161.89亿元,组织财政收入是6.4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24400元和10553元。咸水镇位于全州县最南端,面积254平方公里,人口接近4万,2015年组织财政收入为270万元,是全州的柑橘主产区。白竹村总面积8平方公里,6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502户共2067人,经济结构单一,全村以种植水稻和柑橘为主,人均1.1亩水田和1.6亩柑橘。村集体无任何经济来源,收入为零。

客观的说,白竹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土地肥沃、水源丰富。但并未得到充分利用,主要受制于以下三方面原因:一是公共设施建设落后。如刚下村时,6个自然村中有5个没有硬化,一下雨就是路上就是烂泥浆。除市场外,全镇没有任何公共场所。二是缺乏规模产业支撑。村民们偏爱种植柑桔,但由于一家一户各自为政,没有统一的品种品牌,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弱。三是青壮年大量外出务工,留下年纪较大的村民群众,文化程度较低,劳动技能较弱。且村两委班子年纪偏大,带动能力弱。


针对这样的现实情况,我采取的工作方法如下:

(一)真诚实干,重聚民心,选强配齐“村两委”战斗核心

刚下村不久,发现村“两委”班子战斗力偏弱,年龄老化、组织涣散、财务混乱等问题比较突出,许多村民群众对“村两委”颇多怨言,工作上不信任,不支持,不配合。一位左腿残障的村民,甚至两次砸烂村委大门表达强烈不满。面对此情此景,心里凉了半截。但是,我知道只有冷静应对现实,才有可能想办法一点点去改变。大概用了个把月,我对全村资源分布、土地现状、基础设施、民情风俗等有了全面了解,就开始着手改变现状。一方面,加强与村干、队干交流培训,逐步制定完善村委工作规范和工作计划;另一方面,真抓实干,从道路硬化、公厕改造、水渠维修、水井钻探、贫困学生扶助等一件件小事做起,一点点改变村庄面貌,一天天赢得村民信任,逐渐吸引了更多能人向党组织靠拢。

2014年9月,村“两委”换届,参选人群空前踊跃,都表达出追随党组织干事创业的强烈愿望。但是,新旧交替也引发了矛盾冲突,甚至被某些媒体紧追不放。关键时刻,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鼎力支持下,直面危机,真诚沟通,既斗智斗勇,更以心换心,最终消弭了纷争,选强配齐了新班子。之后,新班子由于管理规范,公道实干,得到村民认可。连当初故意挑刺的媒体,也对我村甚至咸水镇的工作成效频频“点赞”,并主动刊发正面报道。现在,那位曾两次砸烂村委大门的村民,成了新村委最坚定的支持者,每次开村民大会都拄着拐杖忙前忙后,热心维持秩序和宣传政策。

(二)兼容并包,合作互信,“圆桌会议”沟通民智民意

农村和城里的生活方式不同,如果把村民群众请到自己家里坐坐,在感情上往往比较容易拉近,做工作也会顺利许多。作为一名女同志,我没有拘泥于把宿舍当“闺房”,而是自己掏钱添置了很多设备,把宿舍改成了一个以办公、座谈、开会、纠纷调解、资料打印为主的工作室。工作室有一间8平米的餐厅兼会议室,里面的挂着黑板地图,摆着圆桌椅子,被大家戏称为“圆桌会议室”。在“圆桌会议室”,常有村干、队干、党员群众过来坐坐,围着圆桌喝茶聊天,就村里的事儿各抒己见、平等商议。时间一长,逐渐形成“圆桌会议”调解纠纷、商议事情的惯例。

同时,我还尝试着把“圆桌会议”作为党群理事会开展活动的好载体。如白竹塘自然村的村民代表、老年协会、合作社之间曾经互不买账,导致某些项目推进不力。后来,我们以党群理事会统筹各群体,每个群体负责人都是理事会成员,遇事先开“圆桌会议”。一杯热茶、一碟瓜子,轻松友好的氛围,让大家敢于把问题摆上桌面,勇于表达真实利益诉求,乐于开动脑筋解决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圆桌会议”尊重每个人的意愿与智慧,不仅是民主论坛,更是“头脑风暴”,在兼容并包,广纳民智的基础上,创造性的提出了道路硬化多方筹资方案、东风悦达起亚希望小学土地置换方案、土地整理 “小块并大块”捆绑贡柑规模种植方案等等,有力推动了全村重大项目的建设进程。

(三)千方百计,群策群力,项目建设改变村屯面貌

在充分调研、心中有底的基础上,我制订了白竹村扶贫攻坚项目建设两年计划。为确保项目落定,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厚脸皮”向上请求支持。充分发扬“钉钉子精神”和“蚂蝗精神”,加强与上级各有关部门的汇报对接,紧盯项目指标不放松,千方百计、百折不挠争取支持。例如2015年初,主动争取参加全州县三农座谈会的资格,在会上听说县里准备选两个自然村打造生态乡村示范点,当场就举手发言向县领导立下军令状,成功抢到一个指标。

二是“广交际”对外整合资源。通过与本村、本镇、本县在外成功人士的联络对接,用乡情凝聚人心,整合发动他们的力量,收集项目信息,争取建设资金。例如利用广西电视台《第一书记》栏目平台,推出两名贫困学生和产业招商计划,最后获得南宁全州商会的大力支持,并与南宁全州商会保持良好互动。还与桂林信昌投资有限公司、桂林女企业家协会等企业主动联系,争取他们对白竹教育事业的支持和帮助。

三是“联百家”对内凝聚共识。每次下村,都有村民对我说:邹书记啊,老百姓,老百姓,百家姓,百条心;要把这百条心聚起来,是不可能的!每次我总是笑着回答:没关系,慢慢来。经过两年的真诚相处,大部分村民都理解了我们的工作,为承接项目落地打好了群众基础。到目前为止,正在实施项目有:白竹塘自然村生态乡村建设(含巷道硬化2.5公里、排水沟2.5公里、太阳能路灯56盏等),东风悦达起亚捐建白竹希望小学教学楼,500多平米的多功能村委综合楼及活动中心(整合老年活动中心、留守儿童之家、村级卫生室),占地3亩的镇村合一的“咸水•白竹”百姓舞台,大源山2.5公里乡道公路大中修等;“千亿斤粮食”灌溉水渠三面光改造8.2公里;已经完成的项目有:通村道路硬化4.5公里,大源山、余家、白竹塘三个自然村巷道硬化15.6公里,余家人畜安全饮水及灌溉用80米深井、泵房和水塔建设,雷家、余家产业砂石路4.1公里,白竹小学现代化公厕改造、白竹初中营养厨房改造、南宅小学三元午餐计划等等。

(四)借脑借力,勇于开拓,科学谋划柑橘产业新蓝图

白竹村有30多年的柑橘种植传统,但由于品种老化、规模零散,效益一直不好。为此,村民们对我寄予了很高期望,希望我能带领大家“种好品种,卖好价钱”。这个简单的愿望,其实涉及品种改良、土地流转、规模经营、龙头企业培育等多个环节,作为一名柑橘专业的门外汉,我感到茫然无措、压力巨大。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读到《人民日报》1984年6月17日刊发的《正定翻身记》,那是习总书记在正定任县委书记时发展产业的宝贵经验,至今仍对我们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我归纳了这篇报道列举的做法,结合我们村的实际情况,那就是产业发展要“借脑借力开公司”。具体运用到我村,“借脑”就是多次组织党员代表、种植大户赴阳朔、荔浦、富川、武鸣甚至四川、重庆等地考察学习,主动拜访市县水果办、广西柑橘研究所、广西农垦系统多位专家,利用他们的专业大数据,筛选高价值品种推广,并请他们培训指导农户。“借力”就是扶持种植大户流转土地,建立50亩以上的精品基地,然后带动周边群众形成规模种植。“开公司”就是鼓励种植大户注册公司,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努力引进实力雄厚的龙头企业与他们对接合作,加快发展。目前,我村已建成1个茂谷柑、1个砂糖桔,2个贡柑百亩种植基地,并扶持种植大户筹资300万元创建“沃野星园”生态农业公司,成立了白竹村柑橘种植合作社,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形式,带动了184户共600亩柑橘种植,甚至带动了其他村委共同发展。


以上是我两年来在白竹村主要工作实践,总结起来似乎挺让人热血沸腾的。但实际上,在操作中更多是艰辛与无奈.比如,由于我们村的土地全部分户到人,几乎没有集体土地,因此每实施一个项目推进都非常艰难,后来老百姓接纳我以后,情况才逐渐好转。再比如。这20多个1000多万的项目。无论是修路架桥搞水利。绝大部分都由各个主管部门实施。无法真正科学整合、统筹规划,效果大打折扣。最大的问题还是没有人,没有高素质的年轻劳动者,不仅村里没年轻人,镇里也人才奇缺。离开了人,再好的政策也很难真正落实.

当然,只要一直做下去,我对未来还是充满希望的。毛主席教导我们说:到农村去,广阔天地,大有可为!两年来,在村里,我从一名坐在办公室里仰望星空的机关干部,成长为扎根乡野、脚踏实地的建设者;在村里,我经历了比《马向阳下乡记》更跌宕起伏的精彩人生,收获了无数感悟与酸甜苦辣;在这里,我终于对“乡土中国”有了深刻的理解,终于明白了为什么面对土地会饱含热泪。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将一如既往扎根基层一线,依靠党的有利政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大势所趋,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推动白竹村走出有自身特色的发展路径。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时代安全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12345678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