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城乡一体化研讨会第四次会议

就地城镇化的六化模式(于新东)

时间:2021-12-06 14:29:22 来源: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 作者: 点击数:8827

就地城镇化的“六化”路径与模式


于新东  研究员(教授),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博士后,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专家



作者简介:

于新东,男,研究员(教授)。知名财经评论员、时政评论员,智库专家、专栏作家、项目评审专家、电视特约嘉宾。复旦大学1999年经济学博士毕业、2001年产业经济学博士后出站,自本科起连续于复旦大学求学与研究达13年。

联系方式:

通信地址:杭州市省行政中心3号楼。邮政编码:310025。电话:(0)17767080258,13868184172。电子邮箱:yxdnew@163.com。


当新型城镇化广为人们关注与热议时,我们有三个要害问题必须在理论与实践的各个层面加以审视及澄清。一是要全新地认识到城镇化不再是城市扩张从而简单地消灭农村的运动,农村既不是城市的附属品,也不是任意处置的交易品,完全可以走出一条具有农村特色的农村就地城镇化的新路径和新面貌。二是要跳出原有的城镇化似乎仅仅针对农村改造提升的认识误区,城镇化既是农村的现代化过程,也是城市再完善的过程,因而需要高度注意推进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确立以品质建设为中心的有序与良性发展的新格局。三是要充分借鉴吸收国内外的有关经验,既研究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也分析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由此更加注重追求更高质量与效益的城镇化。只有辩证地处理好这三个关键性的核心命题,才能全面、和谐地推进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型城镇化,从而不断实现中国农村与城市的比翼双飞。因而,如何从一般规律的层面概括提炼就地城镇化的基本路径与模式,既高度凝炼各个农村的共同特性、又充分尊重不同农村的独特个性,使之形成具有相对普遍指导意义的建设发展模式,正是就地城镇化的重中之重命题之一。从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建设发展模式来说,我研究提出就地城镇化应当探索形成一套既源于实践、指导实践,又可复制、可推广的“特色化牵引、市场化主导、项目化运作、产业化支撑、信息化加速、法治化护航”的“六化”模式。

一、特色化牵引

在我研究看来,没有比抓住“特色”这个核心任务更为首要与重要的就地城镇化工作的着力点了。也就是说,特色就是其一切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因而就地城镇化必须以特色为本,牵引与驱动其全部的流程环节与目标愿景。

1、先来看看特色何以至关重要。农村千千万,不差你一个;何以笙箫默,世上独一我。没有特色的农村,只会淹没在众多的乡村之中,无人涉足;没有个性的农村,只会沉寂在逝水的年华之中,无人问津。因此,无论是从农村的外向吸引力与竞争力来说,还是从农村的内在成长性与持续性来说,特色就是其生命力所在。即使是从个人消费心理来看,对异国情调、域外风情的向往亦可谓自古有之,而现代人追求特色差异、强调个性消费绝对是比过去有过之而无不及。这又进一步从正面充分说明特色乃市场竞争之王的道理。反过来看,与特色相对立就是雷同,而雷同往往意味着重复建设、浪费资源、恶性竞争,最后自然是被淘汰出局,比如说产业同构、同质竞争等等话语说的就是无特色、无个性的雷同,其结果当然总有一个雷同者“死得难看”,还真有点应验了那句话“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可见,找准特色、凸显特色、放大特色,是就地城镇化建设发展的首要任务。

2、再来看看特色何以发现捕捉。是啊,就像学生写作文,总也抱怨没什么可写一样。这描绘、经营乃至壮大特色那更要难得多,那可根本就不是一篇小文章的事,而是一篇大文章,一篇系列大文章。当然,知其难是宝贵的,因为方有充足准备;但知其难而畏难则是不足为取的。因为连尝试战胜困难的机会都放弃了;只有知其难而迎难赶上才是可敬的,因为唯有放手一搏才会至少存在着一尝胜利果实那甘甜美味的可能。因此,对于去发现特色、去找准特色、去捕捉牢特色,要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庸俗化倾向,一是神秘化倾向。所谓庸俗化,就是为特色而不惜舍本求末、舍近求远、崇洋迷外、生搬硬套,结果往往可能弄成个“四不像”,除了贻笑于世人外,更为祸害的是可能还劳民伤财、自毁特色,造成难以逆转的损害。这样的活生生例子是有的,当力避重蹈覆辙。所谓神秘化,就是特色之至关重要的正反两方面道理都揭示出来后,有人还是会疑问,可我这里没什么特色啊?我这儿上哪里去找什么劳什子的特色哟?这就犯了一个神秘主义的小错误,就是把特色又太上升到“玄之又玄”的地步了!所谓“道不远人”,特色也是很接地气的。事实上,特色就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就在平常田间地头里,不是在这里、就是在那里,特色就是只要你自己独有的或者差别化的,那就可以不断培育定格而成其为特色,而且有朝一日,风靡世界、享誉全球,引无数来客竞折腰。比如,属于你小镇自己的山水风光、地形地貌、风俗人情、土特产品、风味小吃、古居旧舍、镇街小巷、独特经济、个性产业、人文历史,凡此种种皆可为特色。一句话,山水林田湖、衣食住行人,那都是特色最好的题材与内容。还是以写文章为比喻,正所谓“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特色是大有可待探索与挖掘的富矿宝藏了,问题只是取决于你怎么看、怎么挖掘、怎么用足用好。

3、又来看看特色何以发展壮大。发现捕捉特色后,发展壮大特色就是工作的全部。一句话,就是如何在工作实际中始终坚持以特色为根本、为牵引、为基准,围绕特色、聚焦特色、突出特色来做好就地城镇化这篇大文章的问题。对此,我研究概括了培育发展壮大特色的三句话二十四个字,“第一、立足乡土、挖掘历史。第二、发挥想象、讲好故事。第三、弄潮时代、前瞻未来”。简言之,所谓“立足乡土、挖掘历史”,主要是指立足自身的特色与优势,充分用好用足自己的各方面历史资源,这是特色最原汁原味,也最特立独行的“卖点”。所谓“发挥想象、讲好故事”,主要是指在准确定位并挖掘自己的各种资源后,关键的是要能够发挥想象力,特别是开动互联网思维方式,讲好农村故事多。所谓“弄潮时代、前瞻未来”,主要是指特色挖掘与光大,仅仅停留在历史与现实层面是远远不够的,至少那是一种缺乏长远目光的表现。因此,虽不能说是要特色永流传,但把特色的培育发展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等密切结合,起码是可以经得住一段时间考验的。

二、市场化主导

就地城镇化的特色这一核心元素有了明晰的定位后,就是特色及其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了。这个时候,就要牢固树立起始终坚持以市场为主导的建设发展理念,在更好发挥政府的公共服务、规范秩序等职能的同时,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这不是一句套话,更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能够在建设发展的“六化”路径中可落地、可操作的重要一环。其中有三项具体工作尤为关键。

1、进一步加大加快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的力度与进度。建立完善以市场价格为信号引导资源要素流动及配置的科学机制,以市场的透明公正、规范严格且专业高效的价格竞争手段实现投资建设各项目的优胜劣汰,减少乃至杜绝低水平重复建设、以及无序竞争造成的浪费。

2、全面而细致地确立起市场效益的标准,用以衡量与检验建设发展的可行性与成长性。市场价格的引导机制当然是保障资源有效高效配置的重要方面,但建设发展过程中,当地政府主动确立并设立市场效益的指标体系,也是确保建设质量与效益的关键一环。需要注意的是,市场效益包括动态效益、比较效益、预期效益,因而不能只看静态效益,要看横向纵向比较后的有说服力的效益,也不能只看即期效益,要用变化发展眼光看长远效益。

3、在深入的市场调研中科学预估经济效益。这就自然引申出市场化主导具体实践中的再一项就是要系统而深入地展开市场调研,以市场调研为手段,以市场调研的真实情况及数据为依据,才能可靠衡量相关动态的、比较的与长期的效益。这些不是拍脑袋,也不是闭门造车、掐指算算就可以做到的,必须建立在充分而深入的市场调研基础上。

三、项目化运作

特色化怎么落地?市场化主导什么?说到底,全在于项目及其运作。就地城镇化发展必须具体化到一个一个的项目中去体现与实现,必须以市场化为主导的这个市场也必须具体在一个一个项目的运作中才能去发挥其优化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一言以蔽之,项目就是支撑就地城镇化建设发展的一个一个核心细胞。

1、项目来源的招商引资。就地城镇化,特别是在可行性论证之后进入到培育发展的实质性阶段起,项目化运作就是重点领域、主攻方向与关键环节。其中,很重要的是项目的来源。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项目才有得项目可运作。对此,建设发展进程中应当努力借鉴招商引资中的各种成熟且有益的经验与理念,比如内引与外引相结合,质量与效益相一致,经济与生态相并重等等。

2、确立项目运作的一条龙方式。招商引资的确不仅在区域产业、贸易等直接的经济建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对区域民生、文化乃至美誉度、知名度等都有不可忽视的积极贡献。就地城镇化建设发展进程中当然要努力借鉴招商引资中的各种成熟且有益的经验与理念,比如内引与外引相结合,质量与效益相一致,经济与生态相并重等等。与此同时,必须发展与超越招商引资的模式,因为招商引资远远不是项目化运作的全部。项目化运作是一个环节流程多的工作,包括项目确立、项目论证、项目落地、项目实施、项目跟踪、项目评估、项目推广等。这些表明,项目化运作是一个外延远远大于招商引资的工作范畴,必须具有“一条龙”式的展开工作及相应服务的指导精神与实际操作。

3、确立四条简便易行项目选取的标准。“选得准、立得住、长得大、撒得开”。第一,“选得准”,就是指得做到项目选准,从而扣好项目化运作的“第一粒扣子”;第二,“立得住”,就是指项目要扎根,这一步相当于常说的本土化或者当地化经营;第三,“长得大”,就是指项目成长性要优,必须具有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社会文化等综合效益;第四,“撒得开”,就是指项目带动性要强,能够辐射全域经济、引领示范多业并进。

四、产业化支撑

如果说把项目比喻成就地城镇化建设发展布局中的一个个点,那么,产业则是这个总体布局中的一根根线。串点成线、点线结合,才能最终构成为就地城镇化建设发展全部的面。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项目成功运作尚不意味相关工作的全部完成。相反,后续工作更为艰巨,某种程度上说也更为重要,那就是串点成线,推动一个个项目的产业化发展。新型城镇化中的产城融合及其重要性,大家都懂的。

1、以产城融合推动产镇融合。如果说特色是生命力之魂,那么,产业就是支撑这个生命有机体的脊梁。产业之于城镇之极端重要性,看古往今来诸多国内外城镇因产业兴衰而盛衰的令人唏嘘的故事,想必这个道理已经毋庸赘述。因此,要着眼于推动传统产业升级、促进新兴产业发展,构建一批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和旅游功能的产业发展空间载体。可以说,这就已经从源头上对产业发展作出了统领性的顶层设计。

2、进一步增强产业链发展思维。当下互联网思维讲得很强调、很突出、很充分,这当然很正确。但同时也得返璞归真,讲讲产业链思维。产业培育发展中要极大开阔思路,提升把产业做成完整链条的意识与智慧。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和区位优势,把看似纯工业、纯制造业的产业,通过纵横联系,或建新链条、或做强链条、或补足链条、或拉长链条、或延伸链条,从而把产业链的触角延伸到餐饮、休闲、娱乐、旅游、文化等各个行业,提高产业集聚、配套、融合发展的综合实力。

五、信息化加速

我曾经说过,“互联网就是点燃全球新经济这把熊熊大火的那根火柴。”当然,互联网早已不只是一根火柴,自走出“互联网冬天”以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已经自己壮大成为万丈烈焰,发展成就出一片巨大的经济新蓝海。

又仿佛是螺旋式的终点回到起点,当下的“互联网+”恰恰又重新扮演起点燃其他各经济、各产业、乃至各领域红红火火燃烧出新的更大更广更高旺火的那根火柴。角色虽老,但正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绝对是老角色新戏份,市场感召、票房前景无比巨大、远胜往昔。一言以蔽之,“互联网+”可以说担纲着整个人类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新剧目、新场景、新天地中的一号角色与关键使命。正是在这样的大热所至、大势所趋的激昂背景中,狂飙突进式的大干快上“互联网+”势所必然、意料之中,运用辩证的思维、保持清醒的头脑极为重要、殊为可贵。

1、“互联网+”当然不是万能的,但没有“互联网+”是万万不能的。既要心悦诚服地深刻认识“互联网+”的划时代意义与作用,果断积极采取实际行动,绝对不能“故作清高”或者“逆反心理”式地盲目加以拒绝或排斥,从而游离于浩浩荡荡的世界潮流之外;又要无比冷静地清醒意识到“互联网+”发挥震撼威力作用的内外在与主客观因素与条件,因时因地制宜地具体情况具体解决,绝对不能“万金油”式把“互联网+”低级低效地泛化滥用,必须沉着应对“互联网+”时代的急切呼唤,脚踏实地让“互联网+”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直至长成参天大树,从一开始就为“互联网+”营造良好的发展生态,从而确保“互联网+”的发展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2、全方位、立体式推动“互联网+”就地城镇化的有机融合、相得益彰。道理很简单,以“互联网+”为新战略重点的信息经济具有更强更广更深的集成性、渗透性与带动性,通过全方位、立体式的“互联网+”应用与推广,对就地城镇化建设发展而言,可以实现历史与现代的互联互通,实现古朴与时尚的互联互通,实现原生态与新技术的互联互通,实现老产业与新业态的互联互通。想象一下既能享受特色小镇的古色古香,乐居世外桃源一般,又能漫游信息世界的声光电化,足不出户便知天下大事,于是乎,故土乡情与都市深情情缘可谓相得益彰、两全其美,当是多么惬意的一种快意人生。

3、“互联网+”既是工具手段更是观念思维。在就地城镇化建设发展的实际中,“互联网+”不仅仅是作为一种技术手段或者高技术形态,还应当作为一种理念认识、一种思维方式、一种媒介介入手段跨界,有机融入契合到方方面面中去。可以应用“互联网+”更好地促进大数据、云计算、云存储、移动互联网等新业态领域的创新创业。可以应用“互联网+”更好发展互联网金融与市场化投融资改革。可以应用“互联网+”更好打造旅游品牌以及开创便捷式一条龙旅游服务。可以应用“互联网+”更好提升文化创意的共享共赢水平以及软实力与正能量的传播及作用效果。

六、法治化护航

全面依法治国,从核心与目标来说,就是要不断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当然这是一项庞大而系统的工程,因而,我在此仅集中而简明地提出一个研究结论,必须把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具体而实在地贯穿于就地城镇化建设发展的全过程。

1、在法治化保障中创新就地城镇化。在创新发展进程中,改革创新攻坚到哪里,法治建设就应跟进到哪里,越是重大改革创新,越要法治先行。只有通过立法程序,用法律法规的“立、改、废”来解决,实现先立后破,才能使改革创新有序进行;只有按照法律程序进行,才能确保改革创新举措始终在法治轨道上进行。与此同时,在就地城镇化创新发展的成果巩固方面,要把成熟的创新成果和成功经验及时总结提升,也必须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

2、在日常工作中推进治理体系现代化。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咋一看到或者听到,人们会觉得离个人生活甚至离自己的工作比较远,似乎那是顶层设计的事。没错,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很顶层,是很宏大,但同时又很基础、很具体、很微观,不仅离我们个人生活、我们的工作很近,而且可以说是如影随形、息息相关。可以说,我们每一天、每一项工作就是在为推进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做贡献。无论是落实上级要求,还是推动工作部署,比如说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加大民生生态保障改善等工作的狠抓落实,以及制定出台政策意见、健全制度、创新机制、合理化建议、改进工作思路措施、改良工作方式方法等,这些都是建立健全治理体系的具体工作,都是在为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作出很积极而且很有益的贡献。

3、在提高个人工作能力与业务水平中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个人自己的工作能力与业务水平,就是在促进治理能力现代化。比如说能够通过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水平,从而更好地推动就地城镇化发展,当然就是我们整体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个组成。由此可见,依法推进就地城镇化,强化就地城镇化建设发展的法治化、制度化保障与推动,着力点就在推进就地城镇化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把这样一个宏大战略目标具体化到就地城镇化建设发展的各项实际工作中,就地城镇化建设发展的动力、活力、生命力、可持续力更加强大。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时代安全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123456789@qq.com